广州出台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地方性
建立健全医院与学校定点联系、定期沟通、制定精神或者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复学办法……2024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地方性法规《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让“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问题有法可依。
《条例》以立法形式,在全国率先回应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怎么预防”“怎么发现”“怎么诊治”和健康促进工作“怎么保障”等难点问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多位心理健康领域专家、学者,解读《条例》如何对“症”施“策”,为当前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哪些启示与经验。
地方立法探索“落实”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案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普遍性社会难题,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共同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2023年,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这一背景下,近几年的广州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建议、提案,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希望以立法的方式对这方面工作进行保障、促进、完善。2023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将《条例》列入当年的立法工作计划。当时,广州市教育局认为《条例》应“在保证实效性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可操作性与地方特色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全国学生健康心理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俞国良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条例》做到了详细、尊重现实、具备可操作性,它是地方性法规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补充,《条例》的实施是“里程碑式的事件”,通过明确各方责任让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法可依”,对其他省市的工作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条例》明确规定“每班每两周至少安排一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学期至少开展一节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除学校假期外,心理辅导室每天固定时间开放,每周课外开放时间不少于10小时”,不能达到《条例》规定的这些具体数字就是违法行为。
如何将“可操作性”体现在《条例》中,让其成为一本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手册”?广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葛自丹参与《条例》起草,她介绍,以往的地方性法规基本结合各个主体要承担的责任来写,关注点放在了相关部门履职的角度,而《条例》的起草则紧紧围绕中小学生,以“怎样最大可能预防其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如何发现问题并提供无障碍、畅通的诊治”的思路来编排。因此,《条例》第二至五章分别为:预防、发现、诊治、保障。
俞国良指出,全流程的“有法可依”将有望摆脱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预判要走在学生问题和危机事件发生之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社区精神科主任、广州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周亮介绍,该院有关专家此前参与了《条例》前期的研讨和制定工作。“近几年,我院在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专门人才培养、建立校-医绿色通道、加大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专科资源投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广州市卫生健康部门也和该院专家多次与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深入探讨,商定了一系列工作措施。广州“全市有200多家医院都开设了精神心理科的门诊,有33家医院可以提供病床,有超过1200名精神科大夫”,在他看来,丰富的精神卫生医疗资源,为《条例》的落地提供了保障。
搭建学校与医院转诊的绿色通道
“学生的心理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间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不同阶段。”俞国良指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轻度和中度的心理障碍,重度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必须由医院来解决,因此,通过“医教协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一个重要的发展思路。
在周亮看来,“医教协同”相关内容的体现正是《条例》的一大亮点。“条例提出了多个医教协同的路径,可操作性比较强。其中部分措施我们已经在实施,如安排学校心理老师在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跟岗见习,在学校和医院之间建立转诊的绿色通道等。接下来还会研究如何有效实施条例中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尽快落地。”周亮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延伸 · 阅读
- 2025-01-052025与世界共舞丨俄罗斯学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2025-01-05韩媒:尹锡悦律师团就被执行拘留检举公调处长
- 2025-01-05俄国防部:乌克兰在库尔斯克地区发动“反击”
- 2025-01-05韩国警方:尹锡悦逮捕令执行主体应为公调处 不
- 2025-01-05韩国警方:公调处发送的尹锡悦逮捕令执行全权
- 2025-01-05德国强雨雪天气致交通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