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家庭沟通 提升“一老一小”短视频使用素养

2025-01-15 来源:未知 阅读:1

  数字浪潮发展之下,家庭成为了一个活泼的文化领域。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视觉媒介嵌入社会每个角落,赋予了私人场景与文化经济之间更加深度的联系。从大量创作者乃至家庭成员合拍的在线内容可以看到,家庭生活不仅是媒介观看的场所,也塑造了视频摄制的内容之源。不过,如何看待技术的诱惑力是令人困扰的。尤其针对“一老一小”两类群体,近年来围绕短视频沉迷现象的争议,引发了有关视频媒介对身心健康影响的广泛担忧。因此,理性看待并引导老龄与未成年群体的短视频使用行为,可谓家庭社会化的崭新命题。

  首先,需要理解与尊重老年、未成年人适度使用短视频和网络的需求。数字时代,视频平台已成为人们接触信息、获取知识、参与社交的基本途径。视频观看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展了个体表达、提升自我境况的技能。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老年人网络素养提升实践及效果报告》指出:“具有鲜明、简洁、便于理解等特点的短视频,可作为中老年人学习网络素养知识的重要渠道。”短视频理解门槛低、操作难度低等特性拓展了银发族数字融入的维度。在针对老年视频博主的案例研究中,我们将这一效应称之为“年龄压缩”:拍视频提升了居家老人的精神面貌和新媒介技能,并且为他们自如地投身主流文化增加了更多机会,消解了年龄作为一项社会文化的分类标识。同样,对于青少年而言,短视频作为社交平台、在线学习窗口和教育工具被嵌入在日常生活当中。在2024年抖音发起的“青少年课外知识讲堂”中,已有逾32.5万人参与话题共创,话题播放量超54亿。传统意义上,老龄与未成年人口并不被纳入文化生产力的考虑范畴,如今,他们的创作参与拓展了视频平台作为公共资源的框架,并反过来赋予了自身在公共生活中的位置。

  其次,应对“一老一小”用网进行有效保护与引导。移动智能设备与短视频在人际交往、知识学习、思想交流、精神娱乐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已经无法忽视,但视频观看本身存在的碎片性与流动性,以及平台内容生态的复杂构成,推动社会舆论近年来高度注意到短视频使用对自主控制、读写能力、深度思考等层面上可能产生的影响。值得提醒的是,与其说媒介素养与伦理问题取决于媒介载体,不如说取决于行为本身或者人们实际置身的生活情况。例如,类似留守儿童、独居老人等缺乏家庭监管的群体,往往被认为更容易遭遇网络风险。我们前期针对国内三个大城市的老年短视频用户进行了社区访谈,发现独居老年人沉迷直播间购物的倾向性较高。许多空巢老人与子女分离、跟社会脱钩,在缺少亲人陪伴的情况下常常借助长时间上网来缓解孤独感,容易陷入数字沉迷、网络诈骗等困境。因此,家庭支持可谓是老年人群连接网络的“保护墙”。家庭成员应该关注家中未成年人与老人在短视频使用等方面的诉求和需要,鼓励他们提高获取信息的主动意识、学习知识的目的意识和辩证思考的批判意识,有效利用优质短视频资源。

  最后,基于家庭支持和代际沟通来构建健康家庭网络生态。家庭环境有其内在公共性,持续地促进着家庭成员的社会化过程。良好家庭氛围、亲子关系是“一老一小”健康用网的基础,也是当下网络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持。个体可能并不足以依循自我兴趣建立积极的网络使用习惯,但却能够透过群体成员激励形成媒介管理能力。日前,抖音联合四川省妇女儿童中心举办“共建家庭氛围、守护用网健康”公开课,呼吁以家庭作为单位来塑造文明上网的社会基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某课题组的《新时代初中生网络素养研究报告》提到:“亲子关系显著影响初中生网络素养及短视频使用行为。亲子关系好、与父母经常交流上网内容的初中生,更倾向于使用短视频学习或搜索信息,每天使用短视频的时长和频率也较为适度。”代际因素对于“一老一小”网络素养的提升而言特别显著。许多受访的老年视频博主告诉我们,他们的视频拍摄往往是在与晚辈之间的合作中实现的。家庭成员间的有效沟通不仅有助于提升短视频等新兴媒介对老人、孩子的积极作用,也能够在共同拥抱网络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家庭凝聚力和幸福感。围绕平台治理与社会责任的讨论,有必要将积极的家庭观念引入其中,从而在用户与平台的关系之间建立更多协调力量,促进对数字媒介规范使用的讨论。(王昀,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


延伸 · 阅读